资源与环境学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才培养 > 实习实践

探访瓦屋秘境,践行地理精神 ——2022级地理科学专业自然地理综合实习报道(二)

发布时间:2024年07月10日     作者:资源与环境学院     字体: 浏览次数:

分享到

    7月7-7月9日,2022级地理科学专业然地理综合实习组在黄仁波、余江、李群、王偲瑞、李亚鹏、赵云六位博士的继续带领下,到达眉山瓦屋山国家森林公园开展为期三天的野外实习。

  一、雅女湖篇

  7月7日,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来到瓦屋山之行的第一站——雅女湖,对雅女湖的植被进行实地考察。

  雅女湖又称瓦屋山水库,位于瓦屋山麓。海拔1080米,水域面积达15平方公里,湖长19.04公里,湖宽13.31公里,水均深16米,是一座以防洪为主,结合灌溉、发电、养殖和旅游等综合利用的人工高山湖泊。境内四面青山画屏,半山云雾缭绕,湖面碧波浩渺,此山水交融,倒映着天光云影,是山与水的绝美交响。

  湖泊周边生态环境优美,植被丰富,群落结构复杂,除人工种植的向日葵外,原生地植被以禾本科及杂类草等多年中生草本植物为主。植物地理学小组在李群老师的讲解下,对隐域性植被与显域性植被进行区分,并对雅女湖湖边植被开展植物群落采样与调查,总结瓦屋山海拔1000米以下植被特征。气象气候组小组与余江老师针对雅女湖的作用及瓦屋山对水汽的抬升作用进行了探讨。

  二、瓦屋山篇(上)

  7月 8日2022级地理科学师生来到了“人间天台”的瓦屋山。沿着河边栈道,进行了植被、气象、地貌与地质观察。细雨缠绵,云雾瓦山。在雨水的冲刷下瓦屋山的景观更加神秘。伴随着步伐的前进,同学们在低山区进行了植被垂直地带性差异的观察,植物群落调查与采样;观察了地貌的特征和形成;感受瓦屋山地质在时间的沉淀下产生的变化,以及瓦屋山的地质历史;看到了瓦屋山变幻莫测的天气,感受了瓦屋山湿润的气候。

  (一)地貌篇

  溪流潺潺,漫步于林荫栈道。跟随着王偲瑞老师的步伐,沿着河边栈道,同学们看到了冰川作用擦痕,王偲瑞老师向同学们讲解了冰川地貌的形成及冰川作用对地貌的影响,在海拔1300米左右,同学们观察到了溶蚀地貌,壶穴地貌。王偲瑞老师介绍了两种地貌的都是流水作用下形成的。

  (二)植物篇

  瓦屋山植被类型多样,垂直地带性较为明显。进入瓦屋山,李群老师便让同学们观察随海拔升高,植被类型的变化;通过对当地植物进行采样与调查,并对采样点的优势种,丰富度等的判断来了解瓦屋山的常见植物。同时余江老师也让同学们感受海拔升高后气候与气温的变化,并讲解了气候对瓦屋山各方面的影响。

  (三)地质篇

  瓦屋山被誉为“人间天台”,其桌状的断块山形态,让人惊奇,是新生代以来被断裂围限强烈抬升的断块山地,顶部为玄武岩。在低山区沿途,能观察到很多二叠系阳新石灰岩及下古生界碎屑岩、碳酸岩。黄仁波老师教同学们如何使用地质锤和使用罗盘测量岩石的产状,观察稀盐酸与白云岩的气泡反应判断白云岩中的钙成分。在这实践中感受到了自然的历史遗迹,让同学们对自然更加敬畏。

  瓦屋山篇(下)

  7月9日,2022级地理科学师生,从山底出发乘坐观光车到山腰再乘坐缆车到达山顶。云雾朦胧,雨雾穿行于山林间,伴随雨水滴答的声音,同学们漫步于山顶的冷杉林间,在山顶植被变成了冷杉为主的森林,并有较多的灌木植被,山顶的岩石以玄武岩为主,在山顶还有因雨水集聚形成的洼地和沼泽。瓦屋山桌状的形态由于云雾的遮挡,同学们并未看见。但在这实践过程中,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见证了瓦屋山的地质历史,看到了瓦屋山的各种地貌,观察到了植被的垂直地带差异,学会了地理实践调查的方法与步骤,培养了同学们的地理实践力和地理综合思维。让同学们对地理科学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让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巴蜀风光,峨眉十之三,瓦屋得六七”,瓦屋山生物种类丰富,有植物3600多种,其中,杜鹃、珙桐有数十万亩,鸟类309种,是国际重要的观鸟基地。瓦屋山水资源充沛,也是瀑布的博物馆。通过本次实习,同学们意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并积极参与进来,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铭记于心,贯彻落实到实际行动之中。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三天的瓦屋山野外综合实习,从宁静娴雅的雅女湖到云雾缭绕的瓦屋山,从枯燥无味的理论知识到生动有趣的实践课堂,地理人的学习脚步从未停止。一路上,同学们用脚丈量瓦屋山,用眼观察瓦屋山地形地貌,用心聆听自然之韵。秉承“探索未知、追求真理”的精神,努力成长为新时代地理学学科建设的时代新人。

                                  撰稿:孙昕熳、贾国剑、邓姗

                                  图片:刘思伶、马永焜      

         审核:余江                

  责编:刘运伟              

上一篇:
下一篇:

打印本页 关闭



地址:四川省西昌市北工业园区西昌学院(北)

联系电话:0834-2582972

邮编:615000

网站维护:西昌学院网络信息中心

管理员信箱

邮箱:zyyhj@xcc.edu.cn